在漢族人與家族意識薄弱的外族人混雜相處時,一個組織完善及充滿宗教意味的家族制度便會顯得威力無窮。野蠻部落或混血兒都急不可待地想要加入其中,以擁有一份家族的不朽——他們沉醉在這樣的一種幻想中,即一個人死亡的時候並非真正地死去,而是繼續在奔流不息的家族生命長河中徜徉。由於要確保林氏家族的存續,就需要儘量多的林姓嬰兒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家族制度也直接起到了鼓勵多生多育的作用。
图片
始于唐代的科舉制度為所有求取功名的寒門子弟打開了一扇大門。儘管考試有些機械呆板,然其本意從來就不是為了吸引天才,而是用以擇選拔優才,故將其視之為智力測試亦無不可。這種制度為人才從鄉村向城市的不斷滲透提供了可能,在補充上層階級種族活力的同時,維持了社會健康所迫切需要的內部再生機制的運轉。由於田園生活向來被人們視為理想,統治階級不僅來自鄉村,而且回歸鄉村。這種深藏於中國人意識的田園思想不僅反映在藝術、哲學和日常生活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們今天的種族健康。
图片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貼近大自然便意味著擁有了身心健康。鄉下人不會退化,城裏人才會。對於居於都市的文人和殷實之家,來自田園的召喚無時無刻不縈繞其耳際。在知名文人的家書和教誨中,類似這樣的勸告俯拾可見。這些家書和教誨反映了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微妙而深刻地揭示出其長存的奧秘。鄭板橋寫給其弟的家書,堪稱當世最精彩的書信之一。我從中隨機挑選了一封引述如下:吾弟所買宅,嚴緊密粟,處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見天不大。愚兄心思曠遠,不樂居耳。是宅北至鸚鵡橋不過百步,鸚鵡橋至杏花樓不過三十步,其左右頗多隙地。幼時飲酒其旁,見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斷橋流水,破屋叢花,心竊樂之。若得製錢五十千,便可買地一大段,他日結茅有在矣。吾意欲築一土牆院子,門內多栽竹樹草花,用碎磚鋪曲徑一條,以達二門。其內茅屋二間,一間坐客,一間作房,貯圖書史籍筆墨硯瓦酒董茶具其中,為良朋好友後生小子論文賦詩之所。其後住家主屋三間,廚屋二間,奴子屋一間,共八間。俱用草苫,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紅霞,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便見煙水平橋。家中宴客,牆外人亦望見燈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東至小園僅一水,實為恒便。或曰:此等宅居甚適,只是怕盜賊。不知盜賊亦窮民耳,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甚麼便拿甚麼去;若一無所有,便王獻之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吾弟當留心此地,為狂兄娛老之資,不知可能遂願否?
图片
這便是中國文學的典型情愫。田園理想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制度和以村莊為基本單位的政治文化制度的一部分。有趣的是,曾國藩這位大將及當世第一名臣在寫給兒子和侄子的家書中不斷地提醒他們不要養成奢侈的習慣,並建議他們種菜、養豬及為自家的農地施肥。如此清晰明確的勤儉持家忠告,其目的只是為了延續家族的興旺。上自顏之推、范仲淹、朱熹,下推陳宏謀、曾國藩,這些聖賢的家訓無不以勤儉持家和簡樸生活為家族的至高理想,以及民族最優秀的道德遺產。家族制度通過某種方式與田園生活相互交織且不可分割。古希臘人口中所說的“簡單”一詞被中國人稱為“純樸”,兩者皆為溢美之詞。人類似乎在認識到文明益處的同時,也察覺到了其中的危險。他們知道人生種種享樂所能帶來的快感,卻也同時意識到好景終究不長,擔心樂極生悲,所以寧願選擇簡單但較為持久的快樂。這是因爲根據中國人的說法,窮奢極欲是要“折福”(意為減損此生的幸福)的。人生的快樂難於把握,返璞歸真才是其最穩妥的保障,而中國人憑直覺便知道事實必定如此。他們本意想要的只是其家族的延續,成就的卻是整個民族的長存。譯者心得:時至今日,傳統家族觀念業已崩潰,科舉(高考)制度名存實亡,農村凋敝破敗,文化維穩恐不易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